您好,黄石市港口物流发展中心欢迎您!今天是
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新闻 > 行业资讯

2024年黄石市物流运行情况报告

发表日期:2025-09-09    文章来源:综合物流分中心

2024年,我市物流运行呈现“规模扩张、结构优化、效率提升、动能增强”良好态势,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物流支撑。

一、物流需求规模稳步扩张,结构优化呈现“三升两稳”

2024年我市社会物流总额达3407.16亿元,同比增长10.51%,增速分别高于全国、全省4.71个、5.45个百分点,较2023年提升11.55个百分点。从结构看,工业物流、进口物流、民生消费物流韧性彰显,巩固了物流需求增长的基本盘,实现“三升”,农产品、再生资源物流呈“两稳”态势,结构改善成效显著。具体来看:

(一)工业品物流:地位稳固,产业升级拉动明显

工业品物流总额2716.73亿元,同比增长7.34%,占社会物流总额79.74%。得益于工业经济复苏,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2.7%,重点产业带动物流需求扩张:一是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值增长31.4%,二是计算机、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增长20.7%,三是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0.5%,四是汽车制造产业产值增长97.6%,产业升级对新型工业品物流的拉动作用突出。

(二)进口物流:高速增长凸显开放优势

进口货物物流总额398.5亿元,同比增长38.8%,占比提升至11.7%(2023年为9.31%)。主要得益于开放平台联动发力:黄石新港万吨级泊位增至23个和外贸航线的开拓,外贸货物吞吐量达810.23万吨;综保区进出口总额52亿元,9610跨境电商业务月均增长130%以上;我市货源占花湖机场周边集货总量24.4%,成为该机场最大集货地,综合保税区、跨境电商综试区效能充分释放。

(三)民生消费物流:快速扩张反映市场活力

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19.78亿元,同比增长57.86%,占比0.58%,增速居各品类首位。消费市场复苏为核心动力: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4.58亿元,增长5.1%,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家电、日用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4.6%、13.1%,直接带动电商物流、城乡配送需求激增;邮政业务总量增长33.8%,“两新”政策下民生物流活跃度显著提升。

(四)农产品物流:平稳增长,“冷链+电商”畅通链路

农产品物流总额266.13亿元,增长7.57%,占比7.81%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3.9%,其中水果、蔬菜产量分别增长6.1%、3.4%,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,农产品冷链物流、电商物流等新型模式加速普及,物流效率持续提升。

(五)再生资源物流占比较小,发展潜力巨大

再生资源物流总额6.02亿元,增长17.76%,但占比仅0.18%(不足1%),循环经济相关物流规模化发展仍有较大空间。

二、物流业收入稳步增长,运输结构优化带动效益提升

全市物流业总收入208.84亿元,同比增长9.48%,收入结构呈现“运输主导、多元升级”特点。

运输环节是核心引擎,总收入135.89亿元,同比增长8.93%,占比65.07%:一是水路运输增速领先,收入5.49亿元,同比增长11.38%,占比提升0.09个百分点;二是公路运输平稳增长,收入54.14亿元,同比增长5.21%,占比下降1.41个百分点;三是装卸搬运及其他运输、运输附加收入分别达58.11亿元、18.15亿元。同时,物流企业从“单纯运输”向“供应链综合服务”转型,保管环节总收入72.95亿元,同比增长10.51%,多元化服务能力增强,盈利能力持续提升。

三、物流运行效率持续提升,总费用与GDP比率优于全国全省

全市社会物流总费用290.9亿元,同比增长9.15%,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为12.62%,较2023年下降0.02个百分点,分别低于全国、全省1.48个、0.2个百分点,物流“降本增效”成效显著,费用构成呈现三大特征:

(一)运输费用占比优化,多式联运效能释放

全市运输费用164.66亿元,同比增长8.12%,占总费用56.6%,占比下降0.4个百分点,运输结构持续调整:一是水路运输增长迅猛,货运量增长26.04%,运输费用占比提升0.18个百分点,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吨(达10338.74万吨,增长24%),迈入中国内河亿吨大港行列;二是公路运输费用占比49.07%,下降1.36个百分点,仍有优化空间;三是“江海直达+长江班列”多式联运模式减少中转环节,联运装备升级、新能源车辆推广、货车通行费优惠进一步降低城市配送成本;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增长16.5%,为运输结构优化提供硬件支撑。

(二)保管费用合理增长,新型仓储需求拉动

全市保管费用90.32亿元,同比增长10.5%,占总费用31.05%,占比提升0.39个百分点,增长源于三方面需求:一是工业库存需求上升,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2643.83亿元,同比增长12.7%,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值同比增长31.4%,推高仓储需求;二是进口仓储压力加大,进口货物物流总额增长38.8%,大量原材料需仓储周转,综保区存储需求增加;三是新型仓储投入增加,冷链物流、智慧仓储等业态发展带动仓储设施智能化改造、温控系统升级,短期推高成本但长期提升效率。

(三)管理费用短期上升,反映转型阶段性特征

全市管理费用35.93亿元,同比增长10.51%,占总费用12.35%,占比提升0.15个百分点,主要是两大投入:一是传统物流向现代供应链物流转型,企业加大信息化平台标准化建设、流程再造、人才培训投入等;二是政策合规成本上升,绿色物流、安全生产监管要求提高,企业在环保设备、安全管理等方面支出增加,短期推高费用但为长期转型奠定基础。

 四、多式联运协同发力,港口能级实现跃升

2024年全市公路、水路货运量合计9689万吨,同比增长12.47%,货运周转量117.51亿吨公里,增长8.34%,运输体系“立体协同、能级提升”特征突出。

一)水路运输:成为增长核心

水运货运量3129万吨,同比增长26.04%,货运周转量61.23亿吨公里,同比增长11.38%;开通国际国内航线12条,港口集装箱吞吐量64437标准箱,同比增长12.0%,黄石山南铁路年运量突破500万吨,水路在大宗货物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强化。

(二)公路运输:蓄势赋能支撑多式联运

全市公路货运量6560万吨,同比增长6.98%,增速较2023年下降6.97个百分点。武汉至黄石新港快速通道基本具备主线通车条件,城市快速内环和市域高速外环基本形成,现代化立体式交通体系基本建立,为多式联运“最后一公里”衔接提供硬件保障。

(三)多式联运示范工程:引领结构优化

黄石新港三期“水管铁”、海虹物流园“铁公水”2个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加快推进,物流中转效率显著提升。

五、市场主体量质齐升,示范引领作用凸显

2024年我市物流市场主体呈现“数量增长、质量提升”良好态势,龙头企业带动效应显著。

(一)规上企业规模扩大

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达386家,实现营业收入165.75亿元,同比增长8.5%,行业规模化程度持续提升。

(二)龙头企业引领行业转型明显

全市A级物流企业达59家(其中5A级1家);新业态物流企业6家(其中5A级供应链服务企业1家)。东楚集团2023年获评5A级物流企业,大冶有色获评5A级供应链服务企业,我市成为全省继武汉后第二个同时拥有“双5A”物流企业的城市,A级企业与新业态企业实现新突破。

(三)绿色配送体系全国示范

黄石国家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通过国家验收,构建“统仓共配+全程物流”一体化模式,标准化水平居全省前列,为全国城市绿色配送提供“黄石经验”。

六、物流业相关增加值稳步增长,对经济贡献度显著增强

2024年,全市交通运输、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达86.1亿元,同比增长5.3%,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持续增强。从结构来看:道路运输业是核心支柱,增加值为64.21亿元,占比74.58%,为物流运输提供基础保障;铁路运输业增加值7.72亿元,占比8.96%;水上运输业与其他交通和仓储业增加值均为4.88亿元,各占比5.67%;邮政业增加值4.33亿元占比5.03%;航空运输业增加值0.08亿元,占比0.09%,虽当前规模较小,但增长动能强劲。

从增速维度分析,行业分化特征明显,水上运输业、航空运输业、其他交通和仓储业、邮政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2%、25.8%、18.5%、22.5%,均大幅高于5.3%的行业平均增速。其中,航空运输业增速居首,这与我市作为花湖机场核心腹地、大力发展临空经济直接相关。随着花湖机场枢纽功能持续释放,高附加值产品航空运输需求显著增加,带动航空物流快速发展。尽管目前航空运输业占比较低,但其高速增长标志着我市物流结构正从传统道路运输主导,向“公路+水路+航空”多式联运协同发展转型,水上运输与航空物流已成为新增长极,产业优化进程明显加快。

综合来看,2024年以来我市社会物流运行延续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。物流需求保持增长,物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,结构进一步优化。但物流短板需重点突破:一是再生资源物流规模偏小,占社会物流总额不足1%,循环经济潜力未充分挖掘;二是公路运输费用占比仍达49.07%,运输结构优化空间较大;三是有效需求偏弱、中小企业盈利水平较低等困难依然存在。

下阶段,相关政策连续性、稳定性、灵活性及预见性有望增强,为物流运行创造了更有序健康的发展环境。微观主体对市场发展预期总体向好,低空物流、供应链一体化、跨境电商物流等新动能领域,呈现出显著优于整体水平的发展势头。